概述
急性糜烂性胃炎又称出血糜烂性胃炎、出血性胃炎、急性胃溃疡、应激性溃疡等,近年来统称为急性胃粘膜病变。
病因
本病的病因和发病原理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可能由于各种外源性或内源性致病因素引起粘膜血流减少或正常粘膜防御机制的破坏加上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损伤作用有关:
(一)外源性因素某些药物如非甾体类消炎药阿司匹林、保泰松、吲哚美辛、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某些抗生素、酒精等,均可损伤胃的粘膜屏障,导致粘膜通透性增加,胃液的氢离子回渗入胃粘膜,引起胃粘膜糜烂、出血。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可使盐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增加,胃粘液分泌减少、胃粘膜上皮细胞的更新速度减慢而导致本病。
(二)内源性因素包括严重感染、严重创伤、颅内高压、严重灼伤、大手术、休克、过度紧张劳累等。在应激状态下,可兴奋交感神经及迷走神经,前者使胃粘膜血管痉挛收缩,血流量减少,后者则使粘膜下动静脉短路开放,促使粘膜缺血缺氧加重、导致胃粘膜上皮损害,发生糜烂和出血。严重休克可致5-羟色胺及组胺等释放,前者刺激胃壁细胞释放溶酶体,直接损害胃粘膜,后者则增加胃蛋白酶及胃酸的分泌而损害胃粘膜屏障。
胃糜烂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胃黏膜的糜烂,包括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伴糜烂。
胃糜烂的病因:
应激、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酒精摄入、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可引起胃黏膜糜烂出血,甚至溃疡。
胃糜烂的症状:
慢性胃炎伴胃黏膜糜烂的多数患者无症状或者症状不明显,有症状者表现为轻微的上腹部不适或者隐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严重者可伴有呕血或者黑便。急性糜烂出血性胃炎患者上腹部疼痛症状较为明显,呕血或者黑便发生率较慢性患者更加多见。
典型的症状 :患者常有上腹部不适,隐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餐后饱胀及早饱等消化不良表现,部分慢性胃炎患者可出现消瘦,乏力,健忘,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伴随症状: 上消化道出血,缺铁性贫血。
1、外界因素
生活中总隐藏着各种意外和隐患,而腹部对于内脏器官的保护本身就较为薄弱,当胃肠部位受到外力冲撞时,便很容易引起出血的发生。此外,如果在进行剧烈运动的情况下,局部血管会产生一定的充血现象,这也会增加胃出血的发生率。
2、生活习惯
错误的生活习惯是很多胃出血患者的主要发病因素,特别对于一些进食不规律、以及好食生冷、辛辣类食物的患者,胃出血的发生率会明显较高,因为这些行为本身对胃黏膜就存在极大的刺激性,若长期如此,便很容易导致胃出血的出现。
3、胃部疾病
胃出血在临床上也被称作消化道出血,对于本就存在不良疾病的患者,也可能会引起胃出血的发生,常见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胃糜烂等,必要时要及时就医检查,明确原发病,便于对因治疗。
4、药物刺激
部分药物对于胃部会具有一定的刺激性,特别是一些激素药物以及止血药物等,在长期、或大剂量使用下,都有可能诱发胃出血的发生,对于这种情况,应尽快就医,必要情况下可暂时停止服药。
通常造成胃出血的原因如下:
1、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或吻合口溃疡等消化性溃疡可导致胃出血;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严重肝病、肝硬化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也会造成胃出血;
3、饮酒或药物:急性糜烂性出血性胃炎多发于大量饮酒后的患者,由于乙醇造成胃黏膜损伤导致出血。另外,如果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类抗炎药,造成胃黏膜损伤,也可能导致胃出血;
4、应激性溃疡:严重感染、创伤、手术、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可能造成应激性溃疡,均属于急性糜烂性出血胃炎;
5、胃部肿瘤:胃癌或胃间质瘤等胃部肿瘤也可引起胃出血;
6、其他原因:胃出血少见原因包括食管贲门黏膜撕裂、创伤手术或肿瘤等造成胆道出血,以及胰腺脓肿破裂出血等。
当患者发生胃出血后,需第一时间停止经口进食和进水,可以口服或静脉注射质子泵抑制剂、H2受体拮抗剂类抑酸药物,必要时还需加用生长抑素进行治疗。消化内镜是诊断胃出血尤为重要的手段,可以经过内镜下治疗帮助患者控制胃出血情况。
发表评论